11.0 第11章 堆与优先级队列 11.1 堆的概念与算法

第11章 堆与优先级队列

前面两章介绍了Java中的基本容器类,每个容器类背后都有一种数据结构,ArrayList是动态数组,LinkedList是链表,HashMap/HashSet是哈希表,TreeMap/TreeSet是红黑树,本章介绍另一种数据结构:堆。之前我们提到过堆,那里,堆指的是内存中的区域,保存动态分配的对象,与栈相对应。这里的堆是一种数据结构,与内存区域和分配无关。

堆到底是什么结构呢?这个待会再细看。我们先来说明,堆有什么用?为什么要介绍它?堆可以非常高效方便地解决很多问题,比如:
1)优先级队列,我们之前介绍的队列实现类LinkedList是按添加顺序排列的,但现实中,经常需要按优先级来,每次都应该处理当前队列中优先级最高的,高优先级的即使来得晚,也应该被优先处理。
2)求前K个最大的元素,元素个数不确定,数据量可能很大,甚至源源不断到来,但需要知道到目前为止的最大的前K个元素。这个问题的变体有:求前K个最小的元素,求第K个最大的元素,求第K个最小的元素。
3)求中值元素,中值不是平均值,而是排序后中间那个元素的值,同样,数据量可能很大,甚至源源不断到来。

堆还可以实现排序,称之为堆排序,不过有比它更好的排序算法,所以,我们就不介绍其在排序中的应用了。

Java容器中有一个类PriorityQueue,表示优先级队列,它实现了堆,本章我们会详细介绍。关于如何使用堆高效解决求前K个最大的元素和求中值元素,我们也会在本章中用代码实现并详细解释。

说了这么多好处,堆到底是什么呢?我们先来看堆的基本概念与算法。

11.1 堆的概念与算法

我们先来了解堆的概念,然后介绍堆的一些主要算法。

堆首先是一棵二叉树,但它是完全二叉树。什么是完全二叉树呢?我们先来看另一个相似的概念:满二叉树。满二叉树是指除了最后一层外,每个节点都有两个孩子,而最后一层都是叶子节点,都没有孩子。比如,图11-1所示两棵二叉树都是满二叉树。

epub_923038_86

图11-1 满二叉树示例

满二叉树一定是完全二叉树,但完全二叉树不要求最后一层是满的,但如果不满,则要求所有节点必须集中在最左边,从左到右是连续的,中间不能有空的。比如,图11-2所示几棵二叉树都是完全二叉树。

epub_923038_87

图11-2 完全二叉树示例

而图11-3所示的几棵二叉树则都不是完全二叉树。

epub_923038_88

图11-3 非完全二叉树示例

在完全二叉树中,可以给每个节点一个编号,编号从1开始连续递增,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如图11-4所示。

完全二叉树有一个重要的特点:给定任意一个节点,可以根据其编号直接快速计算出其父节点和孩子节点编号。如果编号为i,则父节点编号即为i/2,左孩子编号即为2× i,右孩子编号即为2× i+1。比如,对于5号节点,父节点为5/2即2,左孩子为2× 5即10,右孩子为2× 5+1即11。

epub_923038_89

图11-4 完全二叉树编号

这个特点为什么重要呢?它使得逻辑概念上的二叉树可以方便地存储到数组中,数组中的元素索引就对应节点的编号,树中的父子关系通过其索引关系隐含维持,不需要单独保持。比如,图11-4所示的逻辑二叉树,保存到数组中,其结构如图11-5所示。

epub_923038_90

图11-5 用数组表示完全二叉树

父子关系是隐含的,比如对于第5个元素13,其父节点就是第2个元素15,左孩子就是第10个元素7,右孩子就是第11个元素4。

这种存储二叉树的方法与之前介绍的TreeMap是不一样的。在TreeMap中,有一个单独的内部类Entry, Entry有三个引用,分别指向父节点、左孩子、右孩子。使用数组存储的优点是节省空间,而且访问效率高。堆逻辑概念上是一棵完全二叉树,而物理存储上使用数组,还有一定的顺序要求。

之前介绍过排序二叉树。排序二叉树是完全有序的,每个节点都有确定的前驱和后继,而且不能有重复元素。与排序二叉树不同,在堆中,可以有重复元素,元素间不是完全有序的,但对于父子节点之间,有一定的顺序要求。根据顺序分为两种堆:一种是最大堆,另一种是最小堆

最大堆是指每个节点都不大于其父节点。这样,对每个父节点,一定不小于其所有孩子节点,而根节点就是所有节点中最大的,对每个子树,子树的根也是子树所有节点中最大的。最小堆与最大堆正好相反,每个节点都不小于其父节点。这样,对每个父节点,一定不大于其所有孩子节点,而根节点就是所有节点中最小的,对每个子树,子树的根也是子树所有节点中最小的。我们看个例子,如图11-6所示。

总结来说,逻辑概念上,堆是完全二叉树,父子节点间有特定顺序,分为最大堆和最小堆,最大堆根是最大的,最小堆根是最小的,堆使用数组进行物理存储。

为什么堆可以高效地解决之前我们说的问题呢?在回答之前,我们需要先看下,如何在堆上进行数据的基本操作,在操作过程中如何保持堆的属性不变。

epub_923038_91

图11-6 最大堆与最小堆示例

11.1.2 堆的算法

下面,我们介绍如何在堆上进行数据的基本操作。最大堆和最小堆的算法是类似的,我们以最小堆来说明。先来看如何添加元素。

1.添加元素

如果堆为空,则直接添加一个根就行了。我们假定已经有一个堆,要在其中添加元素,基本步骤为:

1)添加元素到最后位置。
2)与父节点比较,如果大于等于父节点则满足堆的性质,结束,否则与父节点进行交换,然后再与父节点比较和交换,直到父节点为空或者大于等于父节点。

epub_923038_92

图11-7 堆的算法示例:添加元素前的初始结构

我们来看个例子。图11-7是添加元素前的初始结构。

添加元素3,第一步后,结构如图11-8所示。

epub_923038_93

图11-8 堆的算法示例:添加元素3第一步后的结构

3小于父节点8,不满足最小堆的性质,所以与父节点交换,变为图11-9所示。

epub_923038_94

图11-9 堆的算法示例:添加元素3第一次交换后的结构

交换后,3还是小于父节点6,所以继续交换,变为图11-10所示。

epub_923038_95

图11-10 堆的算法示例:添加元素3第二次交换后的结构

交换后,3还是小于父节点,也是根节点4,继续交换,变为图11-11所示。

epub_923038_96

图11-11 堆的算法示例:添加元素3第三次交换后的结构

至此,调整结束,树保持了堆的性质。

从以上过程可以看出,添加一个元素,需要比较和交换的次数最多为树的高度,即log2(N), N为节点数。这种自底向上比较、交换,使得树重新满足堆的性质的过程,我们称为向上调整(siftup)。

2.从头部删除元素

在队列中,一般是从头部删除元素,Java中用堆实现优先级队列。下面介绍如何在堆中删除头部,其基本步骤为:
1)用最后一个元素替换头部元素,并删掉最后一个元素;
2)将新的头部与两个孩子节点中较小的比较,如果不大于该孩子节点,则满足堆的性质,结束,否则与较小的孩子节点进行交换,交换后,再与较小的孩子节点比较和交换,一直到没有孩子节点,或者不大于两个孩子节点。这个过程称为向下调整(siftdown)。

我们来看个例子。图11-12是删除元素前的初始结构。

epub_923038_97

图11-12 堆的算法示例:删除元素前的初始结构

执行第一步,用最后元素替换头部,如图11-13所示。

epub_923038_98

图11-13 堆的算法示例:删除头部元素第一步后的结构

现在根节点16大于孩子节点,与更小的孩子节点6进行替换,结构变为图11-14所示。

epub_923038_99

图11-14 堆的算法示例:删除头部元素第一次交换后的结构

16还是大于孩子节点,与更小的孩子8进行交换,结构如图11-15所示。

epub_923038_100

图11-15 堆的算法示例:删除头部元素第二次交换后的结构

至此,就满足堆的性质了。

3.从中间删除元素

那如果需要从中间删除某个节点呢?与从头部删除一样,都是先用最后一个元素替换待删元素。不过替换后,有两种情况:如果该元素大于某孩子节点,则需向下调整(sift-down);如果小于父节点,则需向上调整(siftup)。

我们来看个例子,删除值为21的节点,第一步如图11-16所示。

epub_923038_101

图11-16 堆的算法示例:从中间删除元素21第一步后的结构

替换后,6没有子节点,小于父节点12,执行向上调整(siftup)过程,最后结果如图11-17所示。

epub_923038_102

图11-17 堆的算法示例:从中间删除元素21调整后的结构

我们再来看个例子,删除值为9的节点,第一步如图11-18所示。

epub_923038_103

图11-18 堆的算法示例:从中间删除元素9第一步后的结构

交换后,11大于右孩子10,所以执行向下调整(siftdown)过程,执行结束后如图11-19所示。

epub_923038_104

图11-19 堆的算法示例:从中间删除元素9调整后的结构

4.构建初始堆

给定一个无序数组,如何使之成为一个最小堆呢?将普通无序数组变为堆的过程称为heapify。基本思路是:从最后一个非叶子节点开始,一直往前直到根,对每个节点,执行向下调整(siftdown)。换句话说,是自底向上,先使每个最小子树为堆,然后每对左右子树和其父节点合并,调整为更大的堆,因为每个子树已经为堆,所以调整就是对父节点执行向下调整(siftdown),这样一直合并调整直到根。这个算法的伪代码是:

1
2
3
4
void heapify() {
for(int i=size/2; i >= 1; i--)
siftdown(i);
}

size表示节点个数,节点编号从1开始,size/2表示第一个非叶子节点的编号。

这个构建的时间效率为O(N), N为节点个数,具体就不证明了。

5.查找和遍历

在堆中进行查找没有特殊的算法,就是从数组的头找到尾,效率为O(N)。

在堆中进行遍历也是类似的,堆就是数组,堆的遍历就是数组的遍历,第一个元素是最大值或最小值,但后面的元素没有特定的顺序。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是逐个从头部删除元素,那么堆可以确保输出是有序的。

6.算法小结

以上就是堆操作的主要算法,小结如下。
1)在添加和删除元素时,有两个关键的过程以保持堆的性质,一个是向上调整(siftup),另一个是向下调整(siftdown),它们的效率都为O(log2(N))。由无序数组构建堆的过程heapify是一个自底向上循环的过程,效率为O(N)。
2)查找和遍历就是对数组的查找和遍历,效率为O(N)。

11.1.3 小结

本节介绍了堆这一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和算法。堆是一种比较神奇的数据结构,概念上是树,存储为数组,父子有特殊顺序,根是最大值/最小值,构建/添加/删除效率都很高,可以高效解决很多问题。但在Java中,堆到底是如何实现的呢?本章开头提到的那些问题,用堆到底如何解决呢?让我们在接下来的小节中继续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