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 最佳实践

15.5 最佳实践

各位读者可能已经发觉了这样的问题:在我们旅行社的例子中,我们的Receiver角色 (也就是Group的三个实现类)并没有暴露给Client,而在通用的类图和源码中却出现了Client类对Receiver角色的依赖,这是为什么呢?

如果你发现了这个问题,则说明你阅读得非常仔细,好习惯!每一个模式到实际应用的时候都有一些变形,命令模式的Receiver在实际应用中一般都会被封装掉(除非非常必要, 例如撤销处理),那是因为在项目中:约定的优先级最高,每一个命令是对一个或多个Receiver的封装,我们可以在项目中通过有意义的类名或命令名处理命令角色和接收者角色的耦合关系(这就是约定),减少高层模块(Client类)对低层模块(Receiver角色类)的依赖关系,提高系统整体的稳定性。因此,建议大家在实际的项目开发时采用封闭Receiver的方式(当然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减少Client对Reciver的依赖,该方案只是对Commandd抽象类及其子类有一定的修改,Command类如代码清单15-22所示。

代码清单15-22 完美的Command类

1
2
3
4
5
6
7
8
9
10
public abstract class Command {
//定义一个子类的全局共享变量
protected final Receiver receiver;
//实现类必须定义一个接收者
public Command(Receiver _receiver){
this.receiver = _receiver;
}
//每个命令类都必须有一个执行命令的方法
public abstract void execute();
}

在Command父类中声明了一个接收者,通过构造函数约定每个具体命令都必须指定接收者,当然根据开发场景要求也可以有多个接收者,那就需要用集合类型。我们来看具体命令,如代码清单15-23所示。

代码清单15-23 具体的命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public class ConcreteCommand1 extends Command {

//声明自己的默认接收者
public ConcreteCommand1(){
super(new ConcreteReciver1());
}
//设置新的接收者
public ConcreteCommand1(Receiver _receiver){
super(_receiver);
}
//每个具体的命令都必须实现一个命令
public void execute() {
//业务处理
super.receiver.doSomething();
}
}
public class ConcreteCommand2 extends Command {
//声明自己的默认接收者
public ConcreteCommand2(){
super(new ConcreteReciver2());
}
//设置新的接收者
public ConcreteCommand2(Receiver _receiver){
super(_receiver);
}
//每个具体的命令都必须实现一个命令
public void execute() {
//业务处理
super.receiver.doSomething();
}
}

这确实简化了很多,每个命令完成单一的职责,而不是根据接收者的不同完成不同的职责。在高层模块的调用时就不用考虑接收者是谁的问题,如代码清单15-24所示。

代码清单15-24 场景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public class Clien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首先声明调用者Invoker
Invoker invoker = new Invoker();
//定义一个发送给接收者的命令
Command command = new ConcreteCommand1();
//把命令交给调用者去执行
invoker.setCommand(command);
invoker.action();
}
}

高层次的模块不需要知道接收者,Perfect!读者可以在实际应用中采用该模式,看看威力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