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 策略模式的扩展

先给出一道小学的题目:输入3个参数,进行加减法运算,参数中两个是int型的,剩下的一个参数是String型的,只有“+”、“-”两个符号可以选择,不要考虑什么复杂的校验,我们做的是白箱测试,输入的就是标准的int类型和合规的String类型,各位大侠,想想看,怎么做,简单得很!

有非常多的实现方式,我今天来说四种。先说第一种,写一个类,然后进行加减法运算,类图也不用画了,太简单了,如代码清单18-11所示。

代码清单18-11 最直接的加减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public class Calculator {
//加符号
private final static String ADD_SYMBOL = "+";
//减符号
private final static String SUB_SYMBOL = "-";
public int exec(int a,int b,String symbol){
int result =0;
if(symbol.equals(ADD_SYMBOL)){
result = this.add(a, b);
}
else if(symbol.equals(SUB_SYMBOL)){
result = this.sub(a, b);
}
return result;
}
//加法运算
private int add(int a,int b){
return a+b;
}
//减法运算
private int sub(int a,int b){
return a-b;
}
}

算法太简单了,每个程序员都会写。再写一个场景类如18-12所示。

代码清单18-12 场景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public class Clien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输入的两个参数是数字
int a = Integer.parseInt(args[0]);
String symbol = args[1];
//符号
int b = Integer.parseInt(args[2]);
System.out.println("输入的参数为:"+Arrays.toString(args));
//生成一个运算器
Calculator cal = new Calculator();
System.out.println("运行结果为:"+a + symbol + b + "=" + cal.exec(a, b, symbol));
}
}

输入3个参数,分别是100 + 200,运行结果如下所示:

1
2
输入的参数为:[100, +, 200] 
运行结果为:100+200=300

这个方案是非常简单的,能够解决问题,我相信这是大家最容易想到的方案,我们不评论这个方案的优劣,等把四个方案全部讲完了,你自己就会发现孰优孰劣。

我们再来看第二个方案,Calculator类太嗦了,简化算法如代码清单18-13所示。

代码清单18-13 简化算法

1
2
3
4
5
6
7
8
9
public class Calculator {
//加符号
private final static String ADD_SYMBOL = "+";
//减符号
private final static String SUB_SYMBOL = "-";
public int exec(int a,int b,String symbol){
return symbol.equals(ADD_SYMBOL)?a+b:a-b;
}
}

这也非常简单,就是一个三目运算符,确实简化了很多。有缺陷先别管,我们主要讲设计,你在实际项目应用中要处理该程序中的缺陷。

该方案的场景类与方案一相同,如代码清单18-12所示,运行结果也相同,不再赘述。

我们再来思考第三个方案,本章介绍策略模式,那把策略模式应用到该需求是不是很合适啊?是的,非常合适!加减法就是一个具体的策略,非常简单,省略类图,直接看源码, 我们先来看抽象策略,定义每个策略必须实现的方法,如代码清单18-14所示。

代码清单18-14 引入策略模式

1
2
3
interface Calculator {
public int exec(int a,int b);
}

抽象策略定义了一个唯一的方法来执行运算。至于具体执行的是加法还是减法,运算时由上下文角色决定。我们再来看两个具体的策略,如代码清单18-15所示。

代码清单18-15 具体策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public class Add implements Calculator {
//加法运算
public int exec(int a, int b) {
return a+b;
}
}
public class Sub implements Calculator {
//减法运算
public int exec(int a, int b) {
return a-b;
}
}

封装角色的责任是保证策略时可以相互替换,如代码清单18-15所示。

代码清单18-16 上下文

1
2
3
4
5
6
7
8
9
public class Context {
private Calculator cal = null;
public Context(Calculator _cal){
this.cal = _cal;
}
public int exec(int a,int b,String symbol){
return this.cal.exec(a, b);
}
}

代码都非常简单,该部分就不再增加注释信息了。上下文类负责把策略封装起来,具体怎么自由地切换策略则是由高层模块负责声明的,如代码清单18-17所示。

代码清单18-17 场景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public class Client {
//加符号
public final static String ADD_SYMBOL = "+";
//减符号
public final static String SUB_SYMBOL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输入的两个参数是数字
int a = Integer.parseInt(args[0]);
String symbol = args[1];
//符号
int b = Integer.parseInt(args[2]);
System.out.println("输入的参数为:"+Arrays.toString(args));
//上下文
Context context = null;
//判断初始化哪一个策略
if(symbol.equals(ADD_SYMBOL)){
context = new Context(new Add());
}
else if(symbol.equals(SUB_SYMBOL)){
context = new Context(new Sub());
}
System.out.println("运行结果为:"+a+symbol+b+"="+context.exec(a,b,symbol));
}
}

运行结果与方案一相同。我们想想看,在该策略模式的一个具体应用中,我们使用Context准备了一组算法(加法和减法),并封装了起来,具体使用哪一个策略(加法还是减法)则由上层模块声明,这样扩展性非常好。

现在只剩最后一个方案了,一般最后出场的都是重量级的人物,压场嘛!那就请出我们最后一个重量级角色,音乐响起,一个黑影站定舞台中央,所有灯光突然聚焦,主角缓缓抬起头,它就是——策略枚举!我们来看看其真实实力,如代码清单18-18所示。

代码清单18-18 策略枚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public enum Calculator {
//加法运算
ADD("+"){
public int exec(int a,int b){
return a+b;
}
}
,
//减法运算
SUB("-"){
public int exec(int a,int b){
return a - b;
}
}
;
String value = "";
//定义成员值类型
private Calculator(String _value){
this.value = _value;
}

//获得枚举成员的值
public String getValue(){
return this.value;
}
//声明一个抽象函数
public abstract int exec(int a,int b);
}

先想一想它的名字,为什么叫做策略枚举?枚举没有问题,它就是一个Enum类型,那为什么又叫做策略呢?找找看能不能找到策略的影子在里面?是的,我们定义了一个抽象的方法exec,然后在每个枚举成员中进行了实现,如果不实现会怎么样呢?你试试看看,不实现该方法就不能编译,现在是不是清楚了?把原有定义在抽象策略中的方法移植到枚举中, 每个枚举成员就成为一个具体策略。简单吧,总结一下,策略枚举定义如下:

  • 它是一个枚举。
  • 它是一个浓缩了的策略模式的枚举。

当然,读者可能要反思了,我使用内置类也可以实现相同的功能,写一个Context类,然后把抽象策略、具体策略都内置进去,不就可以解决问题了,是的,可以解决,但是扩展性如何?可读性如何?代码是让人读的,然后才是让机器执行,别把顺序搞反了!

我们继续完善方案四,场景类稍有改动,如代码清单18-19所示。

代码清单18-19 场景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public class Clien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输入的两个参数是数字
int a = Integer.parseInt(args[0]);
String symbol = args[1];
//符号
int b = Integer.parseInt(args[2]);
System.out.println("输入的参数为:"+Arrays.toString(args));
System.out.println("运行结果为:"+a+symbol+b+"="+Calculator.ADD.exec(a,b));
}
}

运行结果与方案一相同。看这个场景类,代码量非常少,而且还有一个显著的优点:真实地面向对象,看看这条语句:

1
Calculator.ADD.exec(a, b)

是不是类似于“拿出计算器(Calculator),对a和b进行加法运算(ADD),并立刻执行 (exec)”,这与我们日常接触逻辑是不是非常相似,这也正是我们架构师要担当的职责!

注意策略枚举是一个非常优秀和方便的模式,但是它受枚举类型的限制,每个枚举项都是public、final、static的,扩展性受到了一定的约束,因此在系统开发中,策略枚举一般担当不经常发生变化的角色。

18.3 策略模式的应用

18.3.1 策略模式的优点

  • 算法可以自由切换

这是策略模式本身定义的,只要实现抽象策略,它就成为策略家族的一个成员,通过封装角色对其进行封装,保证对外提供“可自由切换”的策略。

  • 避免使用多重条件判断

如果没有策略模式,我们想想看会是什么样子?一个策略家族有5个策略算法,一会要使用A策略,一会要使用B策略,怎么设计呢?使用多重的条件语句?多重条件语句不易维护,而且出错的概率大大增强。使用策略模式后,可以由其他模块决定采用何种策略,策略家族对外提供的访问接口就是封装类,简化了操作,同时避免了条件语句判断。

  • 扩展性良好

这甚至都不用说是它的优点,因为它太明显了。在现有的系统中增加一个策略太容易了,只要实现接口就可以了,其他都不用修改,类似于一个可反复拆卸的插件,这大大地符合了OCP原则。

18.3.2 策略模式的缺点

  • 策略类数量增多

每一个策略都是一个类,复用的可能性很小,类数量增多。

  • 所有的策略类都需要对外暴露

上层模块必须知道有哪些策略,然后才能决定使用哪一个策略,这与迪米特法则是相违背的,我只是想使用了一个策略,我凭什么就要了解这个策略呢?那要你的封装类还有什么意义?这是原装策略模式的一个缺点,幸运的是,我们可以使用其他模式来修正这个缺陷, 如工厂方法模式、代理模式或享元模式。

18.3.3 策略模式的使用场景

  • 多个类只有在算法或行为上稍有不同的场景。
  • 算法需要自由切换的场景。

例如,算法的选择是由使用者决定的,或者算法始终在进化,特别是一些站在技术前沿的行业,连业务专家都无法给你保证这样的系统规则能够存在多长时间,在这种情况下策略模式是你最好的助手。

  • 需要屏蔽算法规则的场景。

现在的科技发展得很快,人脑的记忆是有限的(就目前来说是有限的),太多的算法你只要知道一个名字就可以了,传递相关的数字进来,反馈一个运算结果,万事大吉。

18.3.4 策略模式的注意事项

如果系统中的一个策略家族的具体策略数量超过4个,则需要考虑使用混合模式,解决策略类膨胀和对外暴露的问题,否则日后的系统维护就会成为一个烫手山芋,谁都不想接。

17.4 最佳实践

装饰模式是对继承的有力补充。你要知道继承不是万能的,继承可以解决实际的问题, 但是在项目中你要考虑诸如易维护、易扩展、易复用等,而且在一些情况下(比如上面那个成绩单例子)你要是用继承就会增加很多子类,而且灵活性非常差,那当然维护也不容易了,也就是说装饰模式可以替代继承,解决我们类膨胀的问题。同时,你还要知道继承是静态地给类增加功能,而装饰模式则是动态地增加功能,在上面的那个例子中,我不想要SortDecorator这层的封装也很简单,于是直接在Father中去掉就可以了,如果你用继承就必须修改程序。

装饰模式还有一个非常好的优点:扩展性非常好。在一个项目中,你会有非常多的因素考虑不到,特别是业务的变更,不时地冒出一个需求,尤其是提出一个令项目大量延迟的需求时,那种心情是相当的难受!装饰模式可以给我们很好的帮助,通过装饰模式重新封装一个类,而不是通过继承来完成,简单点说,三个继承关系Father、Son、GrandSon三个类,我要在Son类上增强一些功能怎么办?我想你会坚决地顶回去!不允许,对了,为什么呢?你增强的功能是修改Son类中的方法吗?增加方法吗?对GrandSon的影响呢?特别是GrandSon 有多个的情况,你会怎么办?这个评估的工作量就够你受的,所以这是不允许的,那还是要解决问题的呀,怎么办?通过建立SonDecorator类来修饰Son,相当于创建了一个新的类,这个对原有程序没有变更,通过扩展很好地完成了这次变更。

17.3 装饰模式应用

17.3.1 装饰模式的优点

  • 装饰类和被装饰类可以独立发展,而不会相互耦合。换句话说,Component类无须知道Decorator类,Decorator类是从外部来扩展Component类的功能,而Decorator也不用知道具体的构件。
  • 装饰模式是继承关系的一个替代方案。我们看装饰类Decorator,不管装饰多少层,返回的对象还是Component,实现的还是is-a的关系。
  • 装饰模式可以动态地扩展一个实现类的功能,这不需要多说,装饰模式的定义就是如此。

17.3.2 装饰模式的缺点

对于装饰模式记住一点就足够了:多层的装饰是比较复杂的。为什么会复杂呢?你想想看,就像剥洋葱一样,你剥到了最后才发现是最里层的装饰出现了问题,想象一下工作量吧,因此,尽量减少装饰类的数量,以便降低系统的复杂度。

17.3.3 装饰模式的使用场景

  • 需要扩展一个类的功能,或给一个类增加附加功能。
  • 需要动态地给一个对象增加功能,这些功能可以再动态地撤销。
  • 需要为一批的兄弟类进行改装或加装功能,当然是首选装饰模式。

16.4 最佳实践

在例子和通用源码中Handler是抽象类,融合了模板方法模式,每个实现类只要实现两个方法:echo方法处理请求和getHandlerLevel获得处理级别,想想单一职责原则和迪米特法则吧,通过融合模板方法模式,各个实现类只要关注的自己业务逻辑就成了,至于说什么事要自己处理,那就让父类去决定好了,也就是说父类实现了请求传递的功能,子类实现请求的处理,符合单一职责原则,各个实现类只完成一个动作或逻辑,也就是只有一个原因引起类的改变,我建议大家在使用的时候用这种方法,好处是非常明显的了,子类的实现非常简单,责任链的建立也是非常灵活的。

责任链模式屏蔽了请求的处理过程,你发起一个请求到底是谁处理的,这个你不用关心,只要你把请求抛给责任链的第一个处理者,最终会返回一个处理结果(当然也可以不做任何处理),作为请求者可以不用知道到底是需要谁来处理的,这是责任链模式的核心,同时责任链模式也可以作为一种补救模式来使用。举个简单例子,如项目开发的时候,需求确认是这样的:一个请求(如银行客户存款的币种),一个处理者(只处理人民币),但是随着业务的发展(改革开放了嘛,还要处理美元、日元等),处理者的数量和类型都有所增加,那这时候就可以在第一个处理者后面建立一个链,也就是责任链来处理请求,如果是人民币,好,还是第一个业务逻辑来处理;如果是美元,好,传递到第二个业务逻辑来处理; 日元、欧元……这些都不用在对原有的业务逻辑产生很大改变,通过扩展实现类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需求变更的问题。

责任链在实际的项目中使用也是比较多的,我曾经做过这样一个项目,界面上有一个用户注册功能,注册用户分两种,一种是VIP用户,也就是在该单位办理过业务的,一种是普通用户,一个用户的注册要填写一堆信息,VIP用户只比普通用户多了一个输入项:VIP序列号。注册后还需要激活,VIP和普通用户的激活流程也是不同的,VIP是自动发送邮件到用户的邮箱中就算激活了,普通用户要发送短信才能激活,为什么呢?获得手机号码以后好发广告短信啊!项目组就采用了责任链模式,甭管从前台传递过来的是VIP用户信息还是普通用户信息,统一传递到一个处理入口,通过责任链来完成任务的处理,类图如图16-5所示。

image-20210929114024790

图16-5 用户注册类图

其中RegisterAction是继承了Strust2中的ActionSupport,实现HTTP传递过来对象组装,组装出一个HashMap对象UserInfoMap,传递给Handler的两个实现类,具体是哪个实现类来处理的,就由HashMap上的用户标识来做决定了,这个和上面我们举的例子很类似,读者可以自行实现。

16.3 责任链模式的应用

16.3.1 责任链模式的优点

责任链模式非常显著的优点是将请求和处理分开。请求者可以不用知道是谁处理的,处理者可以不用知道请求的全貌(例如在J2EE项目开发中,可以剥离出无状态Bean由责任链处理),两者解耦,提高系统的灵活性。

16.3.2 责任链模式的缺点

责任链有两个非常显著的缺点:一是性能问题,每个请求都是从链头遍历到链尾,特别是在链比较长的时候,性能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二是调试不很方便,特别是链条比较长, 环节比较多的时候,由于采用了类似递归的方式,调试的时候逻辑可能比较复杂。

16.3.3 责任链模式的注意事项

链中节点数量需要控制,避免出现超长链的情况,一般的做法是在Handler中设置一个最大节点数量,在setNext方法中判断是否已经是超过其阈值,超过则不允许该链建立,避免无意识地破坏系统性能。

14.4 中介者模式的实际应用

中介者模式也叫做调停者模式,是什么意思呢?一个对象要和N多个对象交流,就像对象间的战争,很混乱。这时,需要加入一个中心,所有的类都和中心交流,中心说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我们举一些在开发和生活中经常会碰到的例子。

  • 机场调度中心

大家在每个机场都会看到有一个“××机场调度中心”,它就是具体的中介者,用来调度每一架要降落和起飞的飞机。比如,某架飞机(同事类)飞到机场上空了,就询问调度中心 (中介者)“我是否可以降落”以及“降落到哪个跑道”,调度中心(中介者)查看其他飞机 (同事类)情况,然后通知飞机降落。如果没有机场调度中心,飞机飞到机场了,飞行员要先看看有没有飞机和自己一起降落的,有没有空跑道,停机位是否具备等情况,这种局面是难以想象的!

  • MVC框架

大家都应该使用过Struts,MVC框架,其中的C(Controller)就是一个中介者,叫做前端控制器(Front Controller),它的作用就是把M(Model,业务逻辑)和V(View,视图)隔离开, 协调M和V协同工作,把M运行的结果和V代表的视图融合成一个前端可以展示的页面,减少M和V的依赖关系。MVC框架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流行、成熟的开发框架,这也是中介者模式的优点的一个体现。

  • 媒体网关

媒体网关也是一个典型的中介者模式,比如使用MSN时,张三发消息给李四,其过程应该是这样的:张三发送消息,MSN服务器(中介者)接收到消息,查找李四,把消息发送到李四,同时通知张三,消息已经发送。在这里,MSN服务器就是一个中转站,负责协调两个客户端的信息交流,与此相反的就是IPMsg(也叫飞鸽),它没有使用中介者,而直接使用了UDP广播的方式,每个客户端既是客户端也是服务器端。

  • 中介服务

现在中介服务非常多,比如租房中介、出国中介,这些也都是中介模式的具体体现,比如你去租房子,如果没有房屋中介,你就必须一个一个小区去找,看看有没有空房子,有没有适合自己的房子,找到房子后还要和房东签合约,自己检查房屋的家具、水电煤等;有了中介后,你就省心多了,找中介,然后安排看房子,看中了,签合约,中介帮你检查房屋家具、水电煤等等。这也是中介模式的实际应用。

14.5 最佳实践

本章讲述的中介者模式很少用到接口或者抽象类,这与依赖倒置原则是冲突的,这是什么原因呢?首先,既然是同事类而不是兄弟类(有相同的血缘),那就说明这些类之间是协作关系,完成不同的任务,处理不同的业务,所以不能在抽象类或接口中严格定义同事类必须具有的方法(从这点也可以看出继承是高侵入性的)。这是不合适的,就像你我是同事, 虽然我们大家都是朝九晚五地上班,但是你跟我干的活肯定不同,不可能抽象出一个父类统一定义同事所必须有的方法。当然,每个同事都要吃饭、上厕所,可以把这些最基本的信息封装到抽象中,但这些最基本的行为或属性是中介者模式要关心的吗?如果两个对象不能提炼出共性,那就不要刻意去追求两者的抽象,抽象只要定义出模式需要的角色即可。当然如果严格遵守面向接口编程的话,则是需要抽象的,这就需要读者在实际开发中灵活掌握。其次,在一个项目中,中介者模式可能被多个模块采用,每个中介者所围绕的同事类各不相同,你能抽象出一个具有共性的中介者吗?不可能,一个中介者抽象类一般只有一个实现者,除非中介者逻辑非常复杂,代码量非常大,这时才会出现多个中介者的情况。所以,对于中介者来说,抽象已经没有太多的必要。

中介者模式是一个非常好的封装模式,也是一个很容易被滥用的模式,一个对象依赖几个对象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是纯理论家就会要求使用中介者模式来封装这种依赖关系, 这是非常危险的!使用中介模式就必然会带来中介者的膨胀问题,这在一个项目中是很不恰当的。大家可以在如下的情况下尝试使用中介者模式:

  • N个对象之间产生了相互的依赖关系(N>2)。
  • 多个对象有依赖关系,但是依赖的行为尚不确定或者有发生改变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一般建议采用中介者模式,降低变更引起的风险扩散。
  • 产品开发。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MVC框架,把中介者模式应用到产品中,可以提升产品的性能和扩展性,但是对于项目开发就未必,因为项目是以交付投产为目标,而产品则是以稳定、高效、扩展为宗旨。

14.3 中介者模式的应用

14.3.1 中介者模式的优点

中介者模式的优点就是减少类间的依赖,把原有的一对多的依赖变成了一对一的依赖, 同事类只依赖中介者,减少了依赖,当然同时也降低了类间的耦合。

14.3.2 中介者模式的缺点

中介者模式的缺点就是中介者会膨胀得很大,而且逻辑复杂,原本N个对象直接的相互依赖关系转换为中介者和同事类的依赖关系,同事类越多,中介者的逻辑就越复杂。

14.3.3 中介者模式的使用场景

中介者模式简单,但是简单不代表容易使用,很容易被误用。在面向对象的编程中,对象和对象之间必然会有依赖关系,如果某个类和其他类没有任何相互依赖的关系,那这个类就是一个“孤岛”,在项目中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就像是某个人如果永远独立生活,与任何人都没有关系,那这个人基本上就算是野人了——排除在人类这个定义之外。

类之间的依赖关系是必然存在的,一个类依赖多个类的情况也是存在的,存在即合理, 那是否可以说只要有多个依赖关系就考虑使用中介者模式呢?答案是否定的。中介者模式未必能帮你把原本凌乱的逻辑整理得清清楚楚,而且中介者模式也是有缺点的,这个缺点在使用不当时会被放大,比如原本就简单的几个对象依赖关系,如果为了使用模式而加入了中介者,必然导致中介者的逻辑复杂化,因此中介者模式的使用需要“量力而行”!中介者模式适用于多个对象之间紧密耦合的情况,紧密耦合的标准是:在类图中出现了蜘蛛网状结构。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考虑使用中介者模式,这有利于把蜘蛛网梳理为星型结构,使原本复杂混乱的关系变得清晰简单。

13.5 最佳实践

原型模式先产生出一个包含大量共有信息的类,然后可以拷贝出副本,修正细节信息, 建立了一个完整的个性对象。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施瓦辛格演的《第六日》这部电影,电影的主线也就是一个人被复制,然后正本和副本对掐。我们今天讲的原型模式也就是由一个正本可以创建多个副本的概念。可以这样理解:一个对象的产生可以不由零起步,直接从一个已经具备一定雏形的对象克隆,然后再修改为生产需要的对象。也就是说,产生一个人, 可以不从1岁长到2岁,再到3岁……也可以直接找一个人,从其身上获得DNA,然后克隆一个,直接修改一下就是30岁了!我们讲的原型模式也就是这样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