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1 理解依赖注入
7.3.1 理解依赖注入
虽然Spring
并不是依赖注入的首创者,但Rod Johnson
是第一个高度重视以配置文件来管理Java
实例的协作关系的人,他给这种方式起了一个名字:控制反转
( Inversion of control,loC)
。在后来的日子里, Martine fowler
为这种方式起了另一个名称:依赖注入
( Dependency Injection)
。
因此,不管是依赖注入,还是控制反转,其含义完全相同。当某个Java
对象(调用者)需要调用另一个Java
对象(被依赖对象)的方法时,在传统模式下通常有如下两种做法。
- 原始做法:调用者
主动
创建被依赖对象,然后再调用被依赖对象的方法。 - 简单工厂模式:调用者先找到被依赖对象的工厂,然后
主动
通过工厂去获取被依赖对象,最后再调用被依赖对象的方法。
对于第一种方式,由于调用者需要通过形如"new"
关键字调用被依赖对象的构造器来创建对象,因此必然导致调用者与被依赖对象实现类的硬编码耦合,非常不利于项目升级的维护。
对于简单工厂的方式,大致需要把握三点:
- 调用者面向被依赖对象的接口编程;
- 将被依赖对象的创建交给工厂完成;
- 调用者通过工厂来获得被依赖组件。
通过这三点改造,可以保证调用者只需与被依赖对象的接口耦合,这就避免了类层次的硬编码耦合。这种方式唯一的缺点是,调用组件需要主动通过工厂去获取被依赖对象,这就会带来调用组件与被依赖对象工厂的耦合。
使用Spring
框架之后,调用者无须主动
获取被依赖对象,调用者只要被动接受Spring
容器为调用者的成员变量赋值即可(只要配置一个<property>
子元素, Spring
就会执行对应的setter
方法为调用者的成员变量赋值)。由此可见,使用Spring
框架之后,调用者获取被依赖对象的方式由原来的主动获取,变成了被动接受—于是Rod Johnson
将这种方式称为控制反转
。
正因为Spring
将被依赖对象注入给了调用者,所以调用者无须主动获取被依赖对象,只要被动等待Spring
容器注入即可。由此可见,控制反转和依赖注入其实是同一个行为的两种表达,只是描述的角度不同而已。
举例说明
为了更好地理解依赖注入,可以参考人类社会的发展来看以下问题在各种社会形态里如何解决:一个人(Java
实例,调用者)需要一把斧头(Java
实例,被依赖对象)。
- 在原始社会里,几乎没有社会分工。需要斧头的人(调用者)只能自己去磨一把斧头(被依赖对象)。对应的情形为:
Java
程序里的调用者自己创建被依赖对象,通常采用new
关键字调用构造器创建一个被依赖对。 - 进入工业社会,工厂出现了,斧头不再由普通人完成,而在工厂里被生产出来,此时需要斧头的人(调用者)找到工厂,购买斧头,无须关心斧头的制造过程。对应简单工厂设计模式,调用者只需要定位工厂,无须理会被依赖对象的具体实现过程。
- 进入”共产主义”社会,需要斧头的人甚至无须定位工厂,“坐等”社会提供即可。调用者无须关心被依赖对象的实现,无须理会工厂,等待
Spring
依赖注入。
三种情况的对比
在第一种情况下,Java
实例的调用者创建被调用的Java
实例,调用者直接使用new
关键字创建被依赖对象,程序高度耦合,效率低下。真实应用极少使用这种方式。
这种模式有如下两个坏处:
- 可扩展性差。由于”人”组件与”斧头”组件的实现类高度耦合,当程序试图扩展斧头组件时,”人”组件的代码也要随之改变。
- 各组件职责不清。对于”人”组件而言,它只需要调用”斧头”组件的方法即可,并不关心”斧头”组件的创建过程。但在这种模式下,”人”组件却需要主动创建”斧头”组件,因此职责混乱。
在第二种情况下,调用者无须关心被依赖对象的具体实现过程,只需要找到符合某种标准(接口)的实例,即可使用。此时调用的代码面向接口编程,可以让调用者和被依赖对象的实现类解耦,这也是工厂模式大量使用的原因。但调用者依然需要主动定位工厂,调用者与工厂耦合在一起。
第三种情况是最理想的情况:程序完全无须理会被依赖对象的实现,也无须主动定位工厂,这是种优秀的解耦方式。实例之间的依赖关系由IoC
容器负责管理。
图7.9显示了依赖注入的示意图
由此可见,使用Spring
框架之后的两个主要改变是:
- 程序无须使用
new
调用构造器去创建对象。所有的Java
对象都可交给Spring
容器去创建。 - 当调用者需要调用被依赖对象的方法时,调用者无须主动获取被依赖对象,只要等待
Spring
容器注入即可。 - 设值注入:
IoC
容器使用成员变量的setter
方法来注入被依赖对象 - 构造注入:
IoC
容器使用构造器来注入被依赖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