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2 基于栈的指令集与基于寄存器的指令集

8.5.2 基于栈的指令集与基于寄存器的指令集

Javac编译器输出的字节码指令流,基本上[^1]是一种基于栈的指令集架构(Instruction Set Architecture,ISA),字节码指令流里面的指令大部分都是零地址指令,它们依赖操作数栈进行工 作。与之相对的另外一套常用的指令集架构是基于寄存器的指令集,最典型的就是x86的二地址指令 集,如果说得更通俗一些就是现在我们主流PC机中物理硬件直接支持的指令集架构,这些指令依赖寄 存器进行工作。那么,基于栈的指令集与基于寄存器的指令集这两者之间有什么不同呢?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分别使用这两种指令集去计算“1+1”的结果,基于栈的指令集会是这样子的:

1
2
3
4
iconst_1 
iconst_1
iadd
istore_0

两条iconst_1指令连续把两个常量1压入栈后,iadd指令把栈顶的两个值出栈、相加,然后把结果放回栈顶,最后istore_0把栈顶的值放到局部变量表的第0个变量槽中。这种指令流中的指令通常都是不带参数的,使用操作数栈中的数据作为指令的运算输入,指令的运算结果也存储在操作数栈之中。 而如果用基于寄存器的指令集,那程序可能会是这个样子:

1
2
mov eax, 1 
add eax, 1

mov指令把EAX寄存器的值设为1,然后add指令再把这个值加1,结果就保存在EAX寄存器里面。 这种二地址指令是x86指令集中的主流,每个指令都包含两个单独的输入参数,依赖于寄存器来访问和 存储数据。

了解了基于栈的指令集与基于寄存器的指令集的区别后,读者可能会有个进一步的疑问,这两套指令集谁更好一些呢?

应该说,既然两套指令集会同时并存和发展,那肯定是各有优势的,如果有一套指令集全面优于另外一套的话,就是直接替代而不存在选择的问题了。

基于栈的指令集主要优点是可移植,因为寄存器由硬件直接提供[^2],程序直接依赖这些硬件寄存器则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硬件的约束。例如现在32位80x86体系的处理器能提供了8个32位的寄存器,而ARMv6体系的处理器(在智能手机、数码设备中相当流行的一种处理器)则提供了30个32位的通用寄存器,其中前16个在用户模式中可以使用。如果使用栈架构的指令集,用户程序不会直接用到这些寄存器,那就可以由虚拟机实现来自行决定把一些访问最频繁的数据(程序计数器、栈顶缓存等)放到寄存器中以获取尽量好的性能,这样实现起来也更简单一些。栈架构的指令集还有一些其他的优点, 如代码相对更加紧凑(字节码中每个字节就对应一条指令,而多地址指令集中还需要存放参数)、编译器实现更加简单(不需要考虑空间分配的问题,所需空间都在栈上操作)等。

栈架构指令集的主要缺点是理论上执行速度相对来说会稍慢一些,所有主流物理机的指令集都是寄存器架构[^3]也从侧面印证了这点。不过这里的执行速度是要局限在解释执行的状态下,如果经过即时编译器输出成物理机上的汇编指令流,那就与虚拟机采用哪种指令集架构没有什么关系了。

在解释执行时,栈架构指令集的代码虽然紧凑,但是完成相同功能所需的指令数量一般会比寄存器架构来得更多,因为出栈、入栈操作本身就产生了相当大量的指令。更重要的是栈实现在内存中, 频繁的栈访问也就意味着频繁的内存访问,相对于处理器来说,内存始终是执行速度的瓶颈。尽管虚拟机可以采取栈顶缓存的优化方法,把最常用的操作映射到寄存器中避免直接内存访问,但这也只是优化措施而不是解决本质问题的方法。因此由于指令数量和内存访问的原因,导致了栈架构指令集的执行速度会相对慢上一点。

[^1]: 使用“基本上”,是因为部分字节码指令会带有参数,而纯粹基于栈的指令集架构中应当全部都是零 地址指令,也就是都不存在显式的参数。Java这样实现主要是考虑了代码的可校验性。
[^2]: 这里说的是物理机器上的寄存器。也有基于寄存器的虚拟机,如Google Android平台的Dalvik虚拟 机。即使是基于寄存器的虚拟机,也会希望把虚拟机寄存器尽量映射到物理寄存器上以获取尽可能高 的性能。
[^3]: Intel x86架构早期的数学协处理器x87(譬如与8086搭配工作的8087)就是基于栈的,只操作栈顶的 两个数据。但是实际常见的物理机处理器已经很久不用这种架构了。